夜晚,在篝火旁,郑荣望着跳动的火焰,良儿的面容在他脑海中浮现。郑荣思念不已,沉浸在回忆里,不知不觉发起了呆来。
项羽走了过来,递上酒,揉了揉郑荣的肩膀,说道:“来,兄弟,喝点,暖暖身子。”
郑荣的思绪被打断,猛地惊醒,抬头一看,是项羽将军主动送上热酒,连忙说道:“谢项将军。”说罢,郑荣仰头大饮一口。
酒顺着喉咙流下,郑荣好奇道:“横泾烧酒?”
项羽颇感意外,扬声问道:“哟,小兄弟,你怎么知道?这可是姑苏的特产,兄弟也是姑苏人?”
郑荣面带微笑,应道:“是啊,我是姑苏的。”
项羽爽朗一笑,说道:“哟,真巧啊,我也是姑苏城的,之前怎么就没碰到过呢。”
郑荣也笑道:“是吗?挺遗憾的,不过今日相识,也不算晚。哈哈!”
项羽伸手拨了拨篝火,火星四溅,他转头望向郑荣,目光灼灼地问道:“兄弟,很快就要开战了,你怕吗?”
郑荣仰头灌了一口酒,用护腕随意擦了擦嘴角,神色镇定地说:“我确实没想到秦军如此强大,但是,我不会怕。如果我们都退缩了,身后的家园谁来守护?”
项羽眼中露出赞赏之色,伸手重重地揉了揉郑荣的肩膀,说道:“好!不愧是荆楚的儿郎,胸怀家国,不畏生死,哈哈!”
郑荣微微低头,谦逊地说:“项将军过奖了,我不过尽了本分而已。”
随后,郑荣抬头问道:“那项将军,你会怕吗?”
项羽放声大笑,说道:“怕?哈哈,小兄弟,我或许有怕的东西,只是还没发现罢了!”
言罢,此刻,战报又至:反叛陈胜的秦嘉,拥立景驹为楚王,驻军于彭城东面 。
项梁听闻,怒发冲冠,破口大骂:“陈王率先举事反秦,作战虽一时失利,下落不明。秦嘉这逆贼,从前便背叛陈王,如今竟还拥立不知来历的景驹,此等行径,大逆不道至极!”
旋即,项梁传令全军,明日一早便出兵,率先攻打彭城的秦嘉 。
郑荣未曾料到,战争竟如此复杂,远超自己想象。本以为渡江后的首战,对手会是秦军,没成想竟是同为楚人的部队。
他满心无奈,带着一丝不忍,向项羽问道:“项将军,咱们刚西进,第一场仗便对楚人动手,我心里总觉着不是滋味,有些消沉。”
项羽拍了拍郑荣的肩膀,温言安慰:“兄弟,想要成就大业,必须先安定内部,而后才能抵御外敌。咱们眼下正是在平内乱,这事儿非做不可,否则必将功亏一篑 !”
乱局骤起,战火纷飞,鲜血染红江河。昔日同袍,如今***戈相向,剑戟碰撞,寒光闪烁。可悲啊,同属楚族,为何会走到这一步?兄弟之间,竟也反目成仇。
战争的残酷,远比郑荣预想的残忍百倍。
次日清晨,项梁军摆开一字长蛇阵,向彭城东面的秦嘉部进军,秦嘉亲自率军镇守。
项梁军备好攻城战车,系上粗壮木桩,发起猛烈攻势。几声巨响过后,城门轰然被撞开,主力部队如潮水般涌入城内。
项梁当即下令,斩获敌军头颅者,可凭此记军功,获奖赏,爵位、官职、金钱各有等差。众人听闻,皆如饿狼扑食般蜂拥而上。
战场上,双方士兵疯狂挥舞刀剑,寒光闪烁间,鲜血如喷泉般四溅。士兵们为求军功,全然不顾性命与道义,每一次挥刀,都裹挟着贪婪与凶狠。
转瞬之间,战场上肢体横飞,残躯遍地。不到一炷香的时间,秦嘉的士兵便四散奔逃。
获胜的士兵们残忍地割下死伤敌人的头颅与耳朵,血腥之气弥漫在每一寸空气之中,令人几欲作呕。
郑荣追至一栋破旧木房,秦嘉的一名小兵自知不敌,慌忙跪地求饶。
小兵扔掉手中长剑,一边磕头,一边哭喊道:“壮士饶命啊!我投降,别打了,咱们都是楚国男儿,何必自相残杀!”
这话如重锤般击中郑荣内心,他收起剑背于身后,接受了小兵的投降。
然而,那小兵却趁郑荣放松警惕之际,猛地捡起地上的剑,狠狠刺去。好在郑荣早有防备,一脚踢中士兵手臂,兵器落地。郑荣反手将剑抵住士兵喉咙,剑尖处已渗出丝丝鲜血。
郑荣怒不可遏,质问道:“我接受你的投降,你为何还要偷袭我?”
小兵赶忙跪地,哭着交代真相:“我的家人都在秦嘉手中,倘若我投降,他们都会被杀害。求英雄放我回去,我再也不敢了,求求您大人有大量啊!”说罢,一连磕了十几个响头。
郑荣自幼便尝过失去亲人的滋味,心中实在不忍杀害这小兵,便放他离去,说道:“你走吧,都是楚国男儿,我不愿自相残杀 。”
言罢,郑荣转身欲走。可那小兵竟趁郑荣转身毫无防备之时,再次捡起地上的剑,刺向他的后背。
幸亏郑荣反应敏捷,察觉到身后动静,迅速躲开,反手摁住士兵肩膀,夺过长剑。这一次,愤怒彻底战胜了怜悯,他挥剑刺入小兵心脏。小兵口吐鲜血,当场气绝身亡。
郑荣怎么也想不到,自己的第一场仗,对手竟是楚人;第一个杀死的人,也是楚国士兵。但他并未割下小兵首级去领军功,而是找来些草堆,将小兵掩埋。
郑荣的铠甲上溅满了血迹,他目光呆滞,脚步沉重拖沓,垂头丧气地空手而归。
看着周围人提着敌军一个个首级,郑荣眼神空洞,满心不敢相信。这都是楚国人啊!难道这就是战争的真面目?
秦嘉军队大败而逃,项梁军乘胜追击至胡陵。秦嘉回军再战,激战一天后,秦嘉战死,其军队投降,被项梁军兼并。于是,项梁驻军于胡陵。
景驹仓皇逃窜,项羽骑着乌骓马,带着十几名骑兵紧追不舍。追到梁地时,景驹已精疲力竭,手脚发软。项羽追上后,手起剑落,将景驹斩杀,随后回军胡陵。
打败陈胜后,章邯率领秦军抵达栗县,追击陈胜的残余势力。项梁派从秦嘉处投降过来的将领朱鸡石、余樊君迎战。
余樊君和朱鸡石仅带着几千兵力,面对秦军,犹如以卵击石。他们的士兵食不果腹,衣不蔽体,手持着竹竿与锄头瑟瑟发抖。见秦军装备精良,军心瞬间崩塌。
章邯一声令下,秦军如潮水般汹涌而上。不到半炷香时间,余樊君的军队便全线溃败,他本人也死于乱军之中。朱鸡石则逃奔胡陵。
回到胡陵,朱鸡石吓得魂飞魄散,跪地求饶:“将军,求您饶我一命!秦军太过强大,余樊君已经战死,我也是好不容易才逃回来。”
但项梁并未理会这败军之将的哀求,当场下令将朱鸡石处死。随后,项梁挥兵转移驻扎在薛县,继续招揽四方壮士豪杰。
不久后,项梁派项羽进攻襄城,以扩张楚军地盘、增强势力。郑荣和钟离信都跟随在项羽部队之中。
项羽来到襄城城下,手持长戟,指着守城的县令高声喝道:“我们乃楚国义军,身负光复楚国之重任。速速开门投降,可免一死;否则,后果自负!莫要做无谓抵抗,白白徒增伤亡 !”
县令却毫不畏惧,破口大骂项羽:“你们不过是楚国的一群反贼,妄图凭借***扰乱天下,颠倒乾坤。我身为这一城之父母官,受朝廷俸禄,自当拼死守护城池、捍卫国土,岂会向你们这群乱臣贼子屈膝投降!你们兴兵作乱,只会给百姓带来无尽灾难。莫要在此大放厥词,速速退去!否则,待朝廷大军一到,定将你们一网打尽,让你们知道谋反的下场 !”
项羽听闻大怒,当即率兵全力攻城。县令凭借襄城城墙坚固,拼死死守,楚军一时难以攻克。
楚军挖地道攻城,县令便在城内挖壕沟阻拦,还以烟熏、开水灌等方法应对;楚军架起云梯,县令就命人用石头砸、用粪水淋;楚军撞击城门,县令则下令放箭。一时间,上千楚军战死,城下血染了一地。
项羽怒不可遏,全然不顾城墙上如雨般的箭矢,身披厚重铠甲,亲自来到城门下,双手抱起巨木,猛力轰击城门。凭借项羽天生神力,几声巨响过后,城门竟真被轰开了。
楚军如潮水般涌入襄城,抓住了城墙上的县令。项羽怒目而视,问道:“怎么样?现在还敢嘴硬吗?嗯?!”
县令口中依旧谩骂不止,不停地侮辱项羽。项羽怒火中烧,双眼通红,猛地一挥手,大声怒吼:“点火!” 士兵们迅速将火把掷向早已堆满易燃物的柴堆。
“轰”的一声,烈火瞬间蹿起,瞬间将被绳索紧缚在柴堆之上的县令淹没。炽热的火苗***着县令的衣袍,眨眼间,衣袍便被点燃,化作一片火海,滚滚浓烟裹挟着刺鼻焦味弥漫开来。
县令被烈火灼烧,浑身剧痛,五官因痛苦而扭曲,却仍梗着脖子,扯着沙哑的嗓子叫骂:“楚人,你们这些逆贼,不得好死!”
他的声音被大火的呼啸声掩盖了大半,可那怨毒的眼神和不断开合的嘴唇,仍能让人感受到他的恨意。
火势愈发猛烈,噼里啪啦的燃烧声不绝于耳。县令的头发被烧得卷曲、冒烟,皮肤也开始变得焦黑,水泡一个个鼓起又破裂,血水混杂着体液渗出。他的叫骂声渐渐弱了下去,但只要一息尚存,便拼尽全力吐出对楚军的咒骂。
不久,县令的身体在火焰中逐渐失去力气,扭动幅度越来越小,叫骂声也变得断断续续。直至最后,他的声音戛然而止,头无力地垂了下去,身体在烈火中渐渐炭化,只剩下一具漆黑的残躯。
历经千辛万苦,耗时一个月,楚军终于攻克襄城,迫使襄城百姓投降。然而,项羽却下令***襄城百姓。
郑荣与部分楚军将士于心不忍,上前阻拦项羽:“项将军,万万不可!他们已然投降,况且从前也都是楚国百姓,皆是我们的同胞啊!”
项羽横眉冷对,厉声道:“儿郎们,无须对这些人仁慈。若我今日不重罚他们,其他城池必然会负隅顽抗,这可是因小失大。我们攻打此城耗费整整一月,消耗多少粮食,牺牲多少士兵性命?
屠城都不足以抵消我军的损失,不足以平息我军的怒火!况且他们早就不把我们当同胞,拼死维护秦国,还侮辱我楚国士卒。不屠城,如何能让攻城受伤的士兵解恨,得到应有的慰藉?该杀!”
郑荣紧紧抓住项羽的手臂,边摇头边劝阻:“项将军,使不得!城中百姓大多无辜,不过是受县令蛊惑,***守城罢了。只因县令一人顽固,便要让全城百姓陪葬,这与秦军的暴行又有何区别?!”
项羽被怒气冲昏了,根本不听劝阻,执意下令***襄城百姓,还欲洗劫全城。
刹那间,楚军失去控制,一哄而散。城内鸡飞狗跳,百姓四处奔逃,街道上很快便血流成河,腥臭之气弥漫。
郑荣心中百感交集,只觉罪恶深重。他走在街道上,缓缓转头向东,又缓缓转向西,不停地摇头。
这是他第一次目睹屠城惨状,街道上满是男人的尸体,女人惨遭侮辱,鸡飞狗跳,血流成河。郑荣的手渐渐松开,手中兵器“当啷”一声落在地上。
随后,郑荣又快跑到项羽身边,极力劝阻项羽停止士兵侮辱妇女的行为。项羽稍被郑荣打动,思索片刻后,下令:“昔日秦国攻破我们的家园,对百姓大开杀戒,***掳掠,我们理应还以百倍报复!但念在这些人也曾是楚国人,对待叛徒,咱们暂且宽容些。把城中所有财物尽数搬走,停止侮辱妇女。但城中15岁以上、60岁以下的青壮男人,全部杀掉!”
郑荣听了这命令,心中不知是喜是悲。虽不符合自己心意,却也无可奈何。双方各退一步,他也逐渐明白,战争,就是这般残酷无情。
接连两场战役,郑荣和钟离信都一无所获,两手空空。钟离信是为保命,而郑荣则是根本不忍心对旧楚国人下手。也正因如此,郑荣渐渐被楚军将士轻视。
寒来暑往,每至夜幕降临,郑荣便满心思念良儿,铺开竹简,蘸墨挥毫:
“良儿,见字如晤。今日项将军率军攻破襄城,因其间遭遇顽强抵抗,将军一怒之下下令屠城。城中无数妇女惨遭***,我见状心急如焚,极力劝阻,方使少数人幸免于难。目睹此景,我的内心五味杂陈,痛苦不堪。
山河破碎,满目疮痍,身为八尺男儿,我却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周全,这让我兴国安邦的志向愈发坚定!我定要结束这乱世,还天下一个太平!
荣儿敬上。”
时光匆匆,十日后,远在江东的良儿收到了这封饱含深情与忧思的信件。她将信紧紧贴在胸口,泪水夺眶而出,心中满是惊喜与欣慰,只因得知郑荣尚在人世。
平复激动心情后,良儿迫不及待地拆开竹简,目光逐字逐句在信纸上游移。她时而柳眉轻蹙,陷入沉思;时而微微颔首,似在回应郑荣的心声。直至看完最后一个字,她才缓缓放下信纸。
思索片刻,良儿拿起竹简与笔墨,认真回复:
“荣儿,你心怀天下,立志兴复国家,此乃大义之举,令人钦佩。
听闻襄城惨祸,我亦痛心疾首。你虽全力劝阻,却未能阻止悲剧的发生,实非你的过错。但这沉痛的代价,更应成为你前行的动力。
我深知你的志向,亦坚信你定能成就大业。只盼你功成名就之日,天下太平,百姓安居乐业。到那时,我们便可重逢,再续前缘。
良儿敬上。”
烽火乱世,良儿收到郑荣的信并非难事,可郑荣四处征战,行踪飘忽不定,收到良儿的回信却极为不易。郑荣寄往江东的十封信,往往有九封能顺利送达;而良儿寄给郑荣的十封信,却仅有一封能幸运地落入他手中。
与此同时,钟离眜也日夜思念着颖儿。他时常幻想凯旋而归之日,亲自前往颖儿家提亲的场景:春日暖阳下,桃花纷纷扬扬飘落,颖儿含情脉脉地望着他,眼中满是倾慕与崇拜,视他为顶天立地的大英雄。
这般美好的想象,常让钟离眜失了神,煮饭时烧糊了锅,喂马放错了料,甚至在战场上恍惚间误将敌军认作友军。
而颖儿,每日夜赶工,一针一线精心绣着大雁,盼望着郑荣归来的那一天。她暗自想着,等绣够一百只大雁,定要好好数落他一番,怒骂他不遵守约定,失期超时,迟迟不归。
到了五月,正值仲夏,热浪条条涌动,此刻楚军刚攻下襄城,突然中军传来确切消息:楚王陈胜当真已死,马上回来薛县商议另立新王。